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近年来,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就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各高校也在积极完善自身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理论实践并重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其中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关键。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实习实训缺乏真实生产环境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可按照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实施课程和教材建设、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质量保障措施的思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原则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必须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使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拼搏精神、洞察力、意志与毅力、兴趣与自信等。
(三)全程化原则
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大一时,通过氛围营造,让学生感受到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必要性,引导他们逐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大二时,通过创新创业专业知识讲授、活动参与、实践锻炼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在高年级时,主要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实操性活动,通过去企业参观实习,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市场,进行相关行业的深度了解,为今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
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如未能突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等。
(一)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平台
1. 理论教育奠定创新创业基础。
普及教育平台的理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经济法》《创业精神与实践》《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通识性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的培育,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激发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对国家、对学校、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力。
2. 实践教育积淀创新创业精神。
普及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同步开展实践教学,如在修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同时,学校可要求全体大一新生进行职业测评,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个性,制定《职业生涯记录本》,找准自身发展方向。
(二)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平台
1. 理论教育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专业教育平台中的理论教育应坚持把创新创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教材内容,将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前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注重学生创新创业人格培养,让更多的师生理解科技与艺术,爱上创新与创造。
2. 实践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教育平台中的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开展创业调研、企业走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创业成功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将专业理论教育知识与实际生产初步融合,实现书本理论知识的初步转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技巧。
(三)创新创业辅导平台
1. 理论教育强化创新创业精神。
针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平台打破院系间壁垒,进行跨学科的专业选修,可开设创新型和创业型两类课程,创新型选修课程可开展《批判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专题》等,创业型选修课程可开展《创业管理》等,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技能。
2. 实践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针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的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平台的实践教育可通过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等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无缝衔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微创业培育平台
1. 理论教育内化创新创业素养。
针对正在创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学生,微创业培育平台的理论教育可通过开设《创新战略思维》《风险投资》《创业营销与市场调查技术》《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等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企业风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成功或企业运营的方法和技巧。
2. 实践教育检验创新创业能力。
针对正在创业或已创业的学生,结合理论平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微创业培育平台的实践教育通过开设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讲堂、1+1导师指导等,与创业学生进行案例共享、实务指导、项目诊脉、融资指导等,切实推进创业项目的落地和已运营项目的良性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组织保障建设
1. 健全组织机构。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党政领导、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对外合作办、教务科研处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如成立由校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事项。
2. 完善工作制度。
完善的工作制度是创新创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条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学校各种保障创新创业运行的政策。此外,高校要高度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适当加重创新创业教育在年终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并建立月考核、月观摩的专项调研考核制度,每月对各教学单位及相关业务处室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观摩,全面了解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进展,充分调动院系和相关单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一是选拔具有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优秀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侧重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等的知识讲授;二是聘请熟悉创业及有创业经历的社会名家、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优秀校友担任兼职创新创业教师或创业导师,承担一定授课任务,开设讲座、开展案例讨论和创业实务指导等。
(三)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1. 搭建多渠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际上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多渠创业实践平台,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2. 搭建分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各高校可分层次建立创业实战平台。如,可建立创业一条街,开展创新创业微实践活动;成立创客工作室,鼓励支持广大师生的科技发明创造,为师生搭建实现创业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创客们可以在这里讨论设计、转让技术、展销产品、寻求帮助;建设众创空间,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网络、社交、资源共享空间及便利化服务,帮助优秀学生创业项目申获各级各类创业扶持及资助基金。
3. 依托社团资源开拓学生交流平台。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力度,建立并支持创业协会、营销俱乐部、生涯发展协会等创新创业实践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和运行,为社团配备管理教师和专门指导教师。同时可积极邀请创业校友、企业高层、创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沙龙等活动,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作者:赵会利 来源:河南创新科技